3月25-26日,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第十六屆“說專業?說課程?說專業群?說教材”研討會在北京、重慶兩地連線成功舉辦。會議圍繞“數字技術:新目錄、新專業、新課程”的主題,邀請中國職教學會學術委員會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作題為《未來產業:柔性電子——柔性電子學科發展動態及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的學術報告。黃維院士表示,未來,柔性電子產業將引領科技發展,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聚焦顛覆性技術創新領域,加快柔性電子自主創新超前布局,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在日趨激烈的大國博弈中實現“開道超車”。
顛覆性技術創新定義國家未來
當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俄烏”沖突不斷升級、國際形勢瞬息萬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重大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催生一批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形成了新產業和新生態,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更加聚焦于科技、文化的發展,更加依托于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因此,顛覆性技術創新將重新定義國家未來。在進入智能時代的嶄新階段,中華民族必須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在信息技術處于系統創新和智能引領的重大變革期,柔性電子、智能感知、先進材料、泛物聯網、數據科學等信息技術的代際躍遷不斷沖擊著技術天花板,加速孕育顛覆性重大技術變革。這些信息技術的突破創新與空間科學、能源科學、健康科學等技術產業交叉融合,推動群體性技術突破,體系化創新成為贏得整個技術產業生態的主導力量?;诖?,我們提出了國家顛覆性創新核心領域的“FAMISHED”概念,即八大顛覆性科學技術發展方向——柔性電子(Flexible Electronics)、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材料科學(Materials Science)、泛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空間科學(Space Science)、健康科學(Health Science)、能源科學(Energy Science)和數據科學(Data Science)等。我國迫切需要在上述科學技術前沿領域重點布局,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發展根部技術,加速孕育原始創新、顛覆性技術變革和群體性技術突破,爭取早日實現“開道超車”。
柔性電子產業引領科技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通信設備、智能硬件等重點領域,加快鍛造長板、補齊短板,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構建自主可控產業生態?!睆膰覒鹇孕枨蟮慕嵌葋砜?,我們形成了以下幾種預判:一是未來信息芯片、集成電路、信息化新型裝備、電子器件科技創新,都離不開柔性電子這一核心技術發展。二是在能源領域,特別是柔性光電和儲能方面,柔性電子很大程度上會助力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并做到“變廢為寶,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三是以柔性傳感和檢測為代表,未來人工智能,包括元宇宙、物聯網等概念落地,都將高度依賴柔性電子在智能傳感方面的技術落地和產業開放。因此,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前沿開展科學研究,需要聚焦柔性電子自主創新進行超前布局。
柔性電子未來有廣闊的市場,正在發展成為國家支柱主導產業。IDTechEx預測,2028年,“中國制造”柔性電子產業的市場規模預計達到3010億美元,處于長期高速增長態勢。柔性電子和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產業相比,具有超高產業附加值特征。從柔性電子的應用來看,包括國防軍工、航空航天、國家安全、公共醫療、健康科技、泛物聯網等相關領域,都有著柔性電子的落地場景。
目前,我國柔性電子產業在很多方面都引領世界,大量原創性成果支撐我國的引領地位。相關優勢團隊在有機光電子、柔性電子學科長期潛心研究,在有機光電p-n能帶調控理論、藍光核心材料、有機激光、有機電存儲、生物光電子傳感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極具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我國目前已經具備了在柔性電子方向開展從材料可控制備、器件表征到光物理的創新全鏈條的研發能力,部分成果已經成功地實現了轉化。我國已經培養了一批光學、半導體、材料、器件和微電子等信息相關領域科技人才,成為我國在柔性電子領域“開道超車”、產出顛覆性科技創新的重要條件。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實現“開道超車”
顛覆性技術創新離不開基礎研究,更離不開具有技術技能的高素質人才。當前,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層次和職業教育的本科層次均已同步開設柔性電子專業,體現了國家對柔性電子技術的高度重視及人才培養的前瞻性戰略布局。從職業技能人才的需求來看,以柔性電子為代表的新興科技產業化落地,更加需要我國全面對接國際行業標準,大量增加在智能制造、先進材料、基礎軟件、柔性電子等領域具有較高技能水平和大國工匠精神的顛覆性技能人才數量。因此,職業教育應通過構建顛覆性課程體系、加強顛覆性思維模式、突出顛覆性實操訓練,培養具有復合型知識的高技能職業技術人才。
因此,我們建議:高技能人才培養要緊跟顛覆性技術發展步伐;建立顛覆性技術產業人才聯盟,加強協同合作,提高人才培養的精準性及協同效應;以顛覆性技術研發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顛覆性技術技能人才支撐顛覆性技術突破、孕育變革性技術,實現“開道超車”的歷史性變革。